在市場對“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樓市調控的行政手段將被長效機制替代”的判斷漸漸認可的時候,北京市住建委出臺的以“自住型商品房”政策為核心的“京七條”無疑給各方潑了冷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現在來看,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給樓市調控定下調子,”“但預計在一段時間之內,行政手段與長效機制還將并存。”
從事實來看,新一屆政府就任以來,在多個領域強調了市場化、規范化的思路,這與以往的調控路徑不同。但是,業內人士分析,即使樓市調控的長效機制能夠出臺執行,但仍然無法完全取代行政調控對于房價的控制作用。
北京“干預”樣本
10月23日,北京樓市迎來了久違的政策聲音。
北京市住建委出臺了以“自住型商品房”政策為核心的“京七條”,要求限定自住型商品住房的價格低于同地段、同品質的商品住房約30%,且套型建筑面積以90平方米以下為主,最大套型建筑面積不超過140平方米。
按照北京市住建委的計劃,今年北京將推出2萬套自住型商品房,明年計劃推出5萬套左右,購買對象將面向全市符合限購條件的家庭,其中包括非京籍家庭。
這無疑是北京市政府主管部門行政干預樓市的又一次升級。
“這是根據北京市在今年上半年提出的‘新限價房’概念提出的調控措施,主要針對的是中等收入家庭,房源性質也是為滿足自住、改善型需求的產權完整的商品房。”北京市住建委一位負責人表示。
在此之前,北京市住建委已經明確,這一類自住型商品房的土地出讓將以“限房價、競地價”的方式出讓,也即政府在地塊出讓時就限定這一地塊上所建商品房的價格,在這一售價的限定條件下,開發商按照“價高者得”的方式競拍。
事實上,這一次北京市出臺新政,與其日益嚴峻的房價上漲形勢壓力相關。
就在“京七條”出臺的前一天,國家統計局發布9月份房價數據,北京市房價同比漲幅超20.6%,名列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漲幅第一。北京的房價調控壓力陡增,這讓第四季度成為北京房價調控關鍵季。
而梳理北京歷年來的樓市調控政策,不難看出,每當房價上漲壓力增大時,政府相關部門首選的政策基本都為行政調控政策。
從2010年4月份開始,北京的樓市調控就選擇了“強硬”的行政方式,從最早的限貸、限購以及限制外資,到今年的限制預售審批,行政調控手段逐漸升級,行政措施和執行細則也更加嚴格。
北京市房地產業協會一位負責人表示,利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交易,這其實并不是最合適的,但在當前市場供求矛盾過于緊張的情況下,采用限購等非經濟手段影響大、見效快,還是能夠發揮一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