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8年4月2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同日,上述銀行將各自按照“先借先還”的順序,使用降準釋放的資金償還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貸便利(MLF)。
央行表示,以2018年一季度末數據估算,操作當日償還MLF約9000億元,同時釋放增量資金約4000億元。此次降準,對市場來說等于實施了一次0.5個百分點的降準。降準對股市、債市和樓市三大市場的影響不言而喻。那么,對于人人都關注的樓市利好還是利空呢?
業內有資深人士表示,流動性釋放對樓市是個利好消息,有利于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等數據的上升。對于部分開發商來說,可以緩解資金壓力。降準之后不僅可以獲取更低成本的資金,還有利于讓銀行的房貸業務松綁。
房地產是中國金融業的重要組成的一部分,也有人分析,此次降準對于樓市也有負面的一部分。大多數人都是通過房貸來買房的,當商業銀行用于房貸的資金增加時,房地產銷售必然會出現一定好轉,有利于房地產市場發展、促進購房需求增加,導致最終結果是房價上漲。
但是業內多方觀點已經明示,此次降準不會引發房價上漲。因為房地產市場回歸居住屬性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國家已經明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而且在最近一段時間里,各家商業銀行都在上調房地產信貸利率水平,房貸全面漲價幾乎已經成為定局。所以購房者無需擔心,在這樣的大趨勢下降準,短期來看對房地產市場并不會有太大影響。
對于房地產市場的影響,總體來說,存款準備金率的下降增加了一部分信用的擴張,這對房地產市場影響是正面的。購房者應該把握好市場節奏變化的過程,選擇適當的時機入市購房,把控好降準“救市”等政策紅利。
經歷去年一年多地大浪淘沙似的房地產調控的洗禮,房地產市場已經趨于理性發展,熱點一二線城市剛性購房需求被強力壓制,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化成效顯著,房地產市場將以平穩降溫為主。房住不炒、精準調控、長效機制、回歸居住屬性將成為今后政策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