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5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情況》。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連續下降。業內有報告稱這一數據已連續下滑了22個月。其中,全年住宅投資64595億元,增長0.4%,增速回落0.3個百分點。住宅投資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為67.3%。住宅施工面積、房屋新開工面積、住宅新開工面積和房屋竣工面積這幾項指標皆有所下降,特別是房屋和住宅的新開工面積,降幅均達到了14%。
一線城市土地市場的火熱乃至瘋狂反映著資源集中的程度,房企集中投資一線及核心二線城市,總的拿地面積大幅下跌。中國經濟網住建頻道記者注意到,2015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比上年下降了31.7%,總計22811萬平方米;土地成交價款7622億元,下降23.9%。
究其原因,國土資源部“有供有限”的指導思想下多數城市縮減土地供應量是一項重要因素,據悉2015年北上廣均未完成土地計劃供應量,完成率分別為38%、86%、63%。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大量三四線城市住宅庫存的明顯局部過剩的狀況迫使房企繞道而行,投資意愿全集中在人口大量流入的城市。
201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7.18億平方米,比11月末增加2217萬平方米。據中國經濟網住建頻道記者了解這7億庫存已是歷史峰值。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加1155萬平方米,辦公樓待售面積增加128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待售面積增加458萬平方米。北京(樓盤)華遠集團原董事長任志強甚至稱,有些庫存“只能炸掉”。其原話表述如下:“以全國房地產一年近13億平方米的銷售面積來看,接近7億平方米的庫存并不算多。但問題在于,這其中有大量庫存屬于很難消化的部分。換句話說,只能炸掉,不會因為任何政策而消化掉。”
“三四線銷不動,北上廣深要補存量。”這是媒體對目前全國樓市的總結。一線城市土地市場的擊鼓傳花游戲,也是一個風險不斷累積的過程。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云昌曾如是表示,“房企白銀時代正在形成,直接影響很多房地產企業的生存格局,總體上說地產界洗牌頻率加快。”
如今“囤地生金”難繼續,尋求轉型的房企不在少數。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曾表示,預判2016年萬達集團服務業的收入和凈利潤將首次超過房地產板塊,“從嚴格意義上講,明年萬達就不再是房地產企業了。”對此,他進一步解釋稱,房地產萬達還會一直做下去,但不再作為萬達收入和利潤增長的主要來源,“增長主要靠其它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