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去庫存”是近期熱詞。先是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小組會上強調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隨后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以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帶動住房、家電等消費”,再然后,《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修訂送審稿)》于前幾天公布,公積金信貸資產證券化提上議事日程。
必須說,樓市去庫存,應該是數年前就可預見,并在去年初就已開始的行動,到現在它依然是一個熱詞,只表明這本身就是一場持久戰,房地產軟著陸需要數年時間。盡管去庫存形勢嚴峻,但從中央去年以來的政策看,完全是從容不迫、盡在掌控的節奏,大招一個一個放,逐漸加碼,毫無火急火燎慌不擇路的亂象,說明這事離失控還很遙遠。
觀察中國房地產,有這么基本的幾條,是我們必須要明白的:
1、整體雖有泡沫,但存在結構性偏緊,一線城市和部分人口流入較多的二線城市房價仍在上漲;
2、房地產雖是消費品,但有很強的金融屬性,跟經濟周期貨幣周期關系密切;
3、房地產又是一種需求彈性很大的消費品,不像食品,你吃得少半餓著有損健康,吃多了營養富裕同樣有損健康,房子不一樣,你三口之家住80平也行,住18平也行,住800平也行,到底住多大,取決于你的收入,取決于你的富裕程度。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基本可以判斷:當前房地產去庫存,與經濟形勢呈一種互相扶持或互相拆臺的關系。
如果經濟形勢好,居民收入增長,房地產去庫存相對較容易,比如,你在一線城市住著100平的公寓,但何妨在老家小鎮再添一套小樓,逢年過節回去小住?而房地產的去庫存本身,又倒過來促進經濟良性發展。如果經濟形勢不好,陷入債務通縮,大家爭相賣房還債,那么,連當前一線城市房價穩中有升的形勢都會喪失,房地產硬著陸也必將重創中國經濟。
這就是為什么當前保持宏觀經濟穩定非常必要!而中央也有能力有財力有大把政策工具為經濟托底。隨著人民幣加入SDR,股市轉暖,經濟托底力度加碼,明年可能在財政政策上會更加積極,在這樣良好環境下,佐以充分有效的政策工具,樓市去庫存,房地產軟著陸,
那么,特別管用的樓市政策工具,都有哪些呢?主要有這么幾條:
一是降息。人民幣利率正處在一個長期下降的通道之中,這是樓市去庫存最有利的大背景。
二是貨幣化棚改。政府在市場上把房子買下來,提供給那些有需要的人。農民進城還有最后一站,戶籍改革還能釋放出一部分房地產需求。政府理應“購”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別忘了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共同富裕”的理念。
三是住房抵押資產證券化。大家不要一提這個,就想到美國兩房,就想到美國金融危機,兩碼事。美國房地產危機與零首付高度相關,也與他們的經濟戰略有關,有機會我會把這個掰開來細說。而中國從來沒有零首付這回事,我們的首付一直堅守20%-30%的底線,要不銀行怎么會把個人房貸視為最優質的業務呢。
住房抵押資產證券化可以盤活存量資金,也能緩解“資產荒”,是中國遲早要動用的大招。其它如取消限購,降低首付比例等等,可騰挪的政策空間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必須明白,目前這個階段加碼樓市去庫存,是當前“供給側改革”的一部分。把沉淀在樓市庫存的資金解放出來,給坐困愁城的中小房企一條活路,讓更多的資源訣別舊經濟,投身新經濟,投身新供給和新消費,既有利于促進經濟轉型,也有利于給虛胖的房地產業瘦身,房地產業將因此而更健康。
去年房地產投資還呈兩位數的增長,到現在,房地產的投資增速已下降到5%以下了,雖然因此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困難,但這也是難免的一痛,必須經受。到明年,如果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到2%-3%,房地產對整體經濟的拖累將會越來越趨向緩和。只要房地產見底,中國經濟就必然見底。
如此,反應在資本市場上,我們還有沒有必要對整個房地產板塊如此悲觀?不錯,房地產最輝煌的時期已經過去,但房地產業本身永遠不會過去,美國房地產不是也復蘇了么?大浪淘沙,剩者為王,一番洗牌之后,活下來的房地產龍頭企業將出現轉機。可以預見,到明年某個時候,房地產板塊必有一波行情,并以此帶動金融板塊重心提升。打開萬科走勢圖瞧瞧,大股災人家跌了嗎?沒跌,一直橫著,還有比大股災更恐怖的事嗎?股災都沒跌,還有什么更恐怖的事能讓萬科跌一把請問?答案不言自明。
金融地產的上升,當然就意味著股市本身的重心提升。作為對實體經濟的提前反應,股指永遠是要在相對的高位,眺望經濟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