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強近期住房及用地供應管理和調控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要合理安排住宅用地供應,強化住宅用地供應“五類”(顯著增加、增加、持平、適當減少、減少直至暫停)調控目標管理。住房供求矛盾突出、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特別是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應規模,去庫存任務重的城市要減少以至暫停住宅用地供應。
某研究院智庫研究中心總監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五分法的角度看,顯著增加和增加這兩種表述,主要是針對近期市場過熱、購房需求過于強勁的城市;持平則是對于近期市場相對穩定,后續預計也波動不大的城市;而對于住宅用地供應適當減少、減少直至暫停的城市而言,則說明這類城市去庫存壓力依然較大,土地市場以盤活庫存資源為主,預計后續在新增供地方面會面臨相關政策被“卡”的可能。
《通知》強調,各地要根據商品住房庫存消化周期,適時調整住宅用地供應規模、結構和時序,對消化周期在36個月以上的,應停止供地;36-18個月的,要減少供地;12-6個月的,要增加供地;6個月以下的,不僅要顯著增加供地,還要加快供地節奏。同時,要結合本地實際和出讓土地的具體情況,靈活確定競價方式,包括“限房價、競地價”、“限地價、競房價”、超過溢價率一定比例后現房銷售或競自持面積等,堅決防止出現區域性總價、土地或樓面單價新高等情況,嚴防高價地擾亂市場預期。
“此次政策提到的土地供應分類調控目標,是最近土地政策中的首創。”專家稱,通過和各地的去庫存周期、房價等指標進行掛鉤,有利于使供地計劃更具有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