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被視為觀察中國宏觀政策方向最佳窗口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罕見地提到并要求“抑制資產泡沫”— “資產泡沫”由此成經濟熱議話題。
何為資產泡沫?首當其沖的是A股和樓市。2014年以來,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寬裕的市場流動性之下,資產泡沫的堆積此起彼伏,按下葫蘆浮起瓢,先有A股的沖高,后有樓市的火爆。鑒于目前A股已陷入僵局,因此這次的“泡沫”,主指樓市。
中國當前的房地產市場環境,用住建部一位高層官員的話來形容,是“前所未有的復雜”,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一邊是一線及二線熱點城市的地王頻現,房價蹭蹭上躥;另一邊是多數三四線城市深陷去庫存泥潭。股市樓市彼此影響中,此輪樓市資產泡沫的形成邏輯大致可概括為:A股暴跌資金擠出+貨幣寬松持續加碼+去庫存新政發力=一二線城市的樓市水牛。
7月28日,證監會率先對中央“抑制資產泡沫”作出了回應。在保薦機構的專題培訓會上,證監會透露,此后上市公司再融資審核時,將不允許房企通過再融資補充流動資金,募集資金只能用于房地產建設、不能用于拿地及償還銀行貸款。一二線城市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發動機,房價、地價過快上漲,受壓抑最大的將是實體經濟的活力,中央對此不可能沒有清醒的認識。從這個角度出發,中央提出“抑制資產泡沫”,表面是針對樓市,著眼點則是為實體經濟降成本。
中國一線城市的樓市是否存在資產泡沫?泡沫的程度如何?這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如果從房價收入比、房屋租售比等國際通用指標來衡量,一線城市的樓市泡沫顯然相當明顯。目前,中國一線城市的房屋租售比已達500倍,遠高于國際公認的合理區間(250倍以下)。與此同時,一線城市的住房空置率普遍較高,這有可能意味著,房屋的所有者已經不屑于賺取租金,而是寄望于囤房待漲、高價轉手獲利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投資者會無視高達500倍的房屋租售比。在一線城市,高房價唯一的“合理性”在于當地經濟如高成長、高分紅的小盤股,是極佳的投資標的;投資者認為未來的經濟增長、城市的人口吸納力可以輕松消化目前的樓市泡沫,即便是房價回調,也可能是暫時的、小幅度的。
然而萬事有度。過高的地價、房價必然會損害城市的人口吸納力,進而抑制其經濟活力,超過一定的“閾值”,就可能導致房價掉頭向下,形成經濟一蹶不振的惡性循環。一般來講,企業辦公成本、企業員工個人的居住成本、服務業的租金成本,都會受地價或房產租金、價格的顯著影響,一個城市的地價、房價、租金越高,對企業的擠出效應就越強。此外,高房價對消費的擠出效應亦不容忽視。一個家庭,一旦背負沉重的房貸,儲蓄率隨之降低,消費能力也會受到嚴重制約,家庭成員作為企業員工的創造力也將受到壓抑。在國家經濟發展的總賬上,這些都是高房價造成的成本負擔,是對經濟發展潛力的透支。
房價過高對經濟的擠出效應,已經在香港體現得極為明顯。近年來,香港房價持續上漲,經濟則漸趨衰退。今年以來,經濟的迅速下滑令香港房價持續下跌,跌幅達到1成以上,一些住房價格甚至低于房貸。此前,一些難以承受香港過高房價的白領紛紛“突圍”,轉頭到上海、泰國等地工作、購房,壓抑了香港的經濟活力。
無論在哪個國家,地產都是一國經濟最不容忽視的領域,地產泡沫的全面破滅,將嚴重破壞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甚至使經濟進入大衰期,這是日本等國給出的經驗教訓。風險應當防范,但仍不是當下中國最需要擔心的事情,就一線城市和部分經濟發展居前的二線城市來說,下半年,房產價格的大拐點還沒有出現的跡象,此次中央提出“抑制資產泡沫”,更多的還是出于降低實體經濟運行成本、推進供給側改革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