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弱勢群體,當農民被重新重視的時候,情況可能比想象的還要糟糕。
肇始于2015年的這場房地產去庫存,第一次明確提到了著重提到了農民工,要求去庫存須同城鎮化和農民工市民化有機結合。在他們看來,大量三四線城市的庫存即使負擔,也是機遇。
負擔是因為大量商品房庫存套住了大量流動資金,隨著時間的推移,庫存有可能變成不良資產,這會引發龐大的剛性兌付風險;機遇是因為大量商品房庫存,由房地產商開發,ZF在這場去庫存任務中并不承擔多少經濟風險,反而大量庫存為農民進城提供了現成住房。
但這場以城鎮化為名,行去庫存之實的任務中,農民朋友們是各方爭取的重點。如果你做過梳理,你就會發現,現在給農民購房提供的優惠措施是史無前例的:
農民進城買房可享受價格補貼,還可享受稅費減免優惠,子女入學也不用愁。按照某地給出的優惠政策,農民買房可享受每平米200-300元的價格補貼,并在現 有稅費優惠政策基礎上再行減免。按照當地的商品房每平米3000-4000元的價格,這些措施相當于給農民買房打了個9折!有多少樓盤能直接給出9折的優 惠?
聽上去的確不錯,但怎么覺得有點不對勁?早干嘛去了?為什么等房子賣不掉的時候才想到農民?農民能兜得住這個“底”嗎?
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
在市場經濟中,農民是弱勢群體,這毋庸置疑。房價暴漲的時候,只要有人買房就好,哪管是什么人買。房價滯漲和滯銷的時候,剛需不見了,投資客跑了,農民“被”出現了。人與人之間“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放到不同群體之間同樣適用。
的確,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對象是農民,要讓他們完成農民到市民的角色轉換,房子是第一步的,后面還有N步,比如農民的工作有沒有準備,有沒有為農民準備好相關 的配套?恕我直言,可能大多數庫存高企的城市都沒有想好后續這些事,房子賣掉了才是正事,后面那些麻煩事不著急,總會有后來者解決的。
這就好比給農民開出的優惠條件一樣,每平米給個200-300元的優惠,來再點稅費優惠,首筆資金的確像是少了不少,但后續幾十年的貸款怎么辦,萬一貸款還不上,銀行會收回房子嗎?
更重要的是,雖然現在沒有動農民的耕地和宅基地,但農民轉化為市民后,這些耕地和宅基地對已經市民化的農民來說基本上無利用價值了??隙〞行碌恼邅斫鉀Q農民進城后土地遺留問題。比如現在一些地方以城鎮化為名讓農民進城買房,然后征收他們的土地。
解決商品房庫存問題,可以想到農民,但請不要太多套路,多些誠意并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