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的都知道公攤面積和得房率,但是很多人都以為公攤面積少,得房率就高,真的是這樣的么?
先解釋下公攤面積是個啥?它是怎么計算出來的?
公攤面積是分攤的共有建筑面積的簡稱,即指各產權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共有建筑面積。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值班警衛室、為整幢樓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積等。
公攤面積包括兩部分,一是電梯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以及其他功能上為整棟建筑服務的公用用房和管理用房建筑面積。二是套(單元)與公用建筑空間之間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包括山墻)墻體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
公攤面積也有簡單的計算公式,具體如下:
其中,建筑面積也就是買房時的銷售面積。
那得房率又是個啥?計算方式又怎樣?
得房率是購房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指可供住戶支配的面積(也就是套內建筑面積)與每戶建筑面積(也就是銷售面積)之比。也就是說,得房率越高,可供住戶支配的面積就越多。
同樣上一個簡單點的計算公式,具體如下:
這么看來似乎真的是公攤面積少,得房率就高,于是很多人都把公攤面積或者得房率當作買房時選房的標準之一。認為公攤面積少的樓盤,得房率自然就高,買起來自然也就劃算。
今天購房指南就來糾正一下大家對于公攤面積的這一誤解。
公攤面積少=得房率高?其實并不是絕對的
目前,由于建筑設計的提升,不少戶型中都有了贈送的空間,無論是地下室、陽臺還是飄窗,很多開發商會將贈送面積算入到套內面積計算,由此計算對于公攤來說,面積不光一點都沒減少,相反卻能獲得很高的得房率。
比如一套88平方米建筑面積的戶型,套內面積是72平方米。
那么公攤面積 = 建筑面積 - 套內使用面積=(88-72)平方米= 16平方米;
得房率=(建筑面積-公攤面積)/建筑面積=(88-16)/ 88平方米 =81%。
如果開發商有10平米的陽臺作為贈送面積,那么公攤面積還是16平米,但是可供用戶支配的面積卻多了10平米,也就是說得房率卻提高了。
當然,如果開發商通過大面積贈送,填補公攤面積。也有需要注意的內容,那就是贈送面積不寫入產權,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對于公攤而言,如果面積太小,則公共空間,例如樓梯、大堂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為此,公攤面積越少對于個人來說,則是好事。對于整體而言,則在美觀上有一定的影響。但目前不少公攤實際上是可以進行利用,而一梯1戶或一梯2戶則是目前利好公攤面積最好的建筑設計。但由于公攤面積還是屬于公共區域,要利用的話,也要更為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