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關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日前出臺。18日下午,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省產品供給總體上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對此《意見》提出了27項重點任務和40條政策措施,聚焦2016年和2017年,重大任務延伸到2018年,力爭通過集中攻堅形成多層次、高質量的供給體系。
關鍵詞:去產能
目標:鋼鐵、煤炭壓減1000萬噸、4500萬噸以上
2016—2018年,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煉油、輪胎、煤炭、化工等重點行業,產能利用率力爭回升到80%以上。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王忠林介紹,我省將按時完成國家下達的化解過剩產能任務目標,其中,鋼鐵、煤炭產能分別壓減1000萬噸、4500萬噸以上。
省經信委副主任王萬良介紹,這次去產能國家首先在鋼鐵、煤炭行業開展試點。山東鋼鐵行業去產能總體目標是,從2016年開始,利用5年時間總體壓減產能生鐵970萬噸、粗鋼1500萬噸,安置職工54207人。建好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和青鋼新廠區等企業,使產業布局和結構得到優化,沿海鋼鐵產能達到40%左右。煤炭行業去產能主要目標是,“十三五”期間退出煤礦114處,化解產能6460萬噸,分別占現有煤礦和產能的59.38%、35.72%。3年集中攻關,5年確保完成
措施:嚴禁新增鋼鐵產能
為了實現“去產能”目標,我省提出了財政、稅收、金融、土地、人員安置等7條政策。 其中,財稅政策方面,企業在資產重組、債務重組中涉及不動產、土地使用權轉讓,按規定不征收增值稅。金融政策方面,對整合過剩產能和并購困難企業的市場主體,積極穩妥開展并購貸款業務,合理確定貸款利率,貸款期限可適當延長。
土地政策方面,對鋼鐵、煤炭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退出的劃撥用地,可以依法轉讓,或由地方政府收回重新出讓,土地出讓收入可按規定通過預算安排支付產能退出企業職工安置費用。
鋼鐵行業嚴格禁止新增產能,堅決停止任何形式、任何名義備案新增產能的鋼鐵項目。煤炭行業嚴格落實限采、減采、緩采措施,嚴禁通過技術改造、生產能力核定增加生產規模。
通過對企業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等方面是否達到國家和山東省標準進行監測、檢查,對這5個方面不達標的企業,給予6個月的整改期,到時仍達不到標準要求,將依法依規強制關停退出。
關鍵辭:去庫存
目標:全省商品房去庫存周期降低至22個月
2016年,工業品產銷率達到99%左右。全省商品房去庫存周期降低到22個月左右,各市商品住房去庫存周期基本控制在16個月以內的合理區間;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比重達到50%以上。
措施:農民進城購房享補貼
房地產去庫存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之一。山東省住建廳巡視員、新聞發言人耿慶海介紹,我省嚴禁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事業單位建設住房,農民進城購買首套住房可享受契稅補貼、規費減免等優惠。
在控源頭方面,我省控制房地產建設量,建立房地產去庫存與房地產用地掛鉤制度,房地產庫存明顯偏多的地區,暫停供應新增房地產用地。同時,改革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方式,提高租賃補貼比重,降低實物配租比重,鼓勵收購庫存商品住房作為公租房。嚴禁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事業單位建設住房。
在擴需求方面,農民進城購買首套住房可享受契稅補貼、規費減免等優惠,商品房庫存較多的縣市區可根據購房支出給予3%-10%的補貼。對自愿退出宅基地的,縣市區政府可參照當地城鎮建設用地指標價格給予補償,發放等額“房票”,在轄區內購買新建商品住房時抵作購房款。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農民安家貸”業務,貸款擔保費用由市縣財政承擔。
我省還鼓勵進城購房農民將戶口遷入城鎮,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其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保持不變;其子女由教育部門統籌安排到公辦學校就讀。同時,提高住房公積金覆蓋面和使用率,逐步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個體工商戶等納入住房公積金體制,允許企業、個人均按5%下限繳費,連續足額繳存6個月以上即可申請貸款,3個月以上即可提取本人和配偶的公積金支付房租。
改建安置房為發補償金,讓搬遷居民選購商品房。要求各地新啟動的棚改項目總體上貨幣化安置比例不得低于50%,商品房庫存較多的市縣可達到100%。
另外,我省鼓勵將符合條件的商品房、閑置廠房、倉庫等轉型利用,依法依規改造為電商用房、養老地產、旅游場所、中小學和幼兒園等專業設施。對庫存商品房用于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企業,各地財政給予房屋評估價格最高不超過3%的獎勵。
關鍵詞:去杠桿
目標:今年力爭上市掛牌企業2000家
2016年,力爭上市掛牌企業累計達到2000家,新增直接融資額超過5000億元。到2017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8年年底,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比重超過30%。通過知識產權入股、上市增發、兼并重組等多種方式,使企業自有資金的比重大幅提高。
措施:重獎直接融資破除銀行“一業獨大”
山東省金融辦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初明鋒說,當前,我省與全國其他地區一樣,銀行業仍然一業獨大,間接融資占據主導地位。為此,我省拓展直接融資渠道。目前,我省上市企業共有254家,累計融資4322.9億元,其中境內上市162家,在“新三板”和區域市場掛牌企業分別達到405家和1008家。在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備案的各類基金已達724只,金額537.7億元。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比重由2013年的10.8%提高到2015年的26%。
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在企業層面,我省重點是完善企業資本金補充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鼓勵企業多發企業債,拆解擔保圈。金融層面,重點是運用續貸展期、聯合授信等手段優化信貸服務,推進保險資金深層次參與經濟建設,加快不良資產核銷處置。政府層面,重點是靈活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基金和股權引導基金,妥善做好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工作,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
其中,我省將妥善化解企業債務,對貸款余額5億元以上且債權銀行3家以上的客戶,全部組建債權人委員會;積極開展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債轉股試點。加大直接融資補貼力度,對我省在齊魯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且進行直接融資的企業,按10萬元/戶給予一次性補助。支持各地設立政策性和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對合作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損失給予30%左右的補償等。
關鍵詞:降成本
目標:今年企業減稅負500億元左右
2016年,通過減稅降費為企業減輕成本負擔500億元左右,各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費率統一降至18%。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6%以上。到2018年底,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實現“零收費”,用電成本累計降低300億元。
措施:2018年底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 “零收費”
省財政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宋文旭介紹,在減輕稅收負擔方面,除了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外,我省還落實對小微企業的稅收減免政策。在2017年12月31日前,對月銷售額或營業額不超過3萬元(含3萬元)的小微企業,免征增值稅和營業稅;對年應納稅所得額在30萬元以下(含30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其所得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并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
在減輕企業收費負擔方面,既有國家統一出臺的“規定動作”,我省也推出一批 “自選動作”。全國統一的“普惠制”政策包括:對國內植物檢疫費等18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免征范圍,由小微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2017年12月31日前,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免征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設基金、文化事業建設費和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我省自主出臺的減免收費政策包括:對國家規定收費標準有浮動幅度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明確規定一律按標準下限執行;對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統一下調了征收標準,改按規定標準的80%征收。同時,提出近期約束性目標,到2018年底,省定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實現“零收費”。
關鍵詞:補短板
目標:減少貧困人口120萬人
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超過第二產業。研發經費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33%左右。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384公里,在建鐵路2423公里(含城市軌道交通)。減少貧困人口120萬人。2016-2017年改擴建學校2963所,全面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問題。
措施:今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超二產
在“補短板”方面,《意見》共有9項重點任務、13條政策措施,是“五大任務”中條目最多、篇幅最長的。對此,省發改委副巡視員、新聞發言人趙鋒介紹,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省將加快推進“外電入魯”、榮成核電等能源重大工程,抓好濟青高鐵、濟青高速公路擴容等綜合交通重點項目,實施引黃濟青改擴建、雨洪資源利用等重大水利工程,完善城鄉信息網絡設施建設。加快立體交通、停車泊位、地下管網等城市基礎設施和改校、改廁、改暖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在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方面,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標準高、融合深、鏈條長、質量好的精致農業。著力促進工業升級,加快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基地、園區)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力爭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超過第二產業。同時,加大節能減排力度,2017年空氣質量比2013年改善35%左右。
在加速發展動能轉換方面,積極推進“企業創新百強工程”, 2016年新增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臺200個以上。建立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綠色通道”,擴大“魯貨”和“山東品牌”影響力。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加快建設中韓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強化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推動“大進大出”向“優進優出”轉變。
在保障改善民生方面,每年遴選不少于10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每個基地給予不低于800萬元的財政補助。推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綜合改革,2016-2017年改擴建學校2963所,省級財政累計獎補17億元以上用于解決“大班額”。大力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全面啟動所有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建設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抓好食安山東建設。
山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導思想
在總體把握上,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扎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
在推進路徑上,堅持“加減乘除”并舉,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
在努力方向上,促進經濟增長從粗放低效向集約高效、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在改革目標上,推動產業層次向中高端邁進、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躍升。
五項基本原則
一是供需結合、兩端發力。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實現供需互促共進。
二是因勢而謀、持續加力。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不斷深化戰略、拓展優勢、補齊短板。
三是因地制宜、精準用力。創造性落實五大任務,在“去”上見實效,在“降”上下功夫,在“補”上出實招。
四是改革創新、激發活力。要以改革破難題,以創新促發展,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
五是綜合平衡、有序有力。著眼于轉型升級,致力于改革推進,立足于穩定發展,把握好節奏力度,積極穩妥推進改革持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