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樓房揚灰層的爭議屢見不鮮,甚至有不少購房者和銷售人員都對其深信不疑。可9—11的所謂揚灰層真的存在嗎?我們收集了幾位權威專家的試驗檢測數據和講解,看看揚灰層究竟是什么。
對于不了解房地產的網友可能不清楚揚灰層是什么,簡單介紹一下。所謂揚灰層是近些年廣泛傳播的關于樓層選擇的說法,認為“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到9—11層的高度會停滯,所以這個高度的空氣質量最差”。不少買房者對此傻了眼,低層噪音大,高層不方便,中間的黃金樓層又被冠以了“揚灰層”的帽子。那么揚灰層真的存在嗎?我們來看實驗。
首先,實驗者準備了一截透明膠帶,把帶膠的一面朝外,然后分別把它們貼在建筑物的3層,傳說中的揚灰層10層,還有29層窗外,經過48小時后,仔細對比了三個樓層的灰塵情況。三張膠帶的表面都是略有灰塵,但是并沒有感覺第10層的膠帶上灰塵更多。為了得出最精準的實驗結果,又請到了實驗員用專業的儀器來檢測。
除了“膠帶法”,還有科研人員采用了更加精密的TSI SidePak AM510 個人氣溶膠監測儀進行檢測。
首先,選取一處層高26層的居民樓,其樓房朝北一側,樓道的窗戶挨著馬路和一處建筑工地。在該樓選取1、5、9、10、11、15、20、26層測量PM2.5濃度,每個點測量時間為5分鐘,在濃度最高與最低值中間取平均值。各樓層得出的PM2.5濃度分別是165、164、164、165、164、165、164、156(單位:微克/立方米)
專家介紹,PM2.5由于顆粒很小,在空氣里經過氣流的流動,混合得均勻,隨高度的變化差別不大。“就好像把鹽放進水里,攪拌一下,形成的鹽水中每個地方的鹽的濃度都一樣。”
那么,顆粒更大的PM10濃度會受樓層影響更大嗎?我們再看一組實驗數據。
選取一居民樓B,該樓高24層,其樓房四面沒有馬路,周圍綠化較好。在該樓選取1、5、9、10、11、15、20、24層測量PM2.5濃度,選該樓1層和10層測量PM10濃度,每個點測量時間為5分鐘,在濃度最高值與最低值中間取平均值。通過對各樓層測算,我們得出八個樓層的PM2.5濃度分別是:154、154、152、150、152、156、150、151(單位:微克/立方米);1層和10層的PM10濃度則分別為193和187(單位:微克/立方米)。
相較于前者實驗,B居民樓的PM2.5濃度整體偏低,且10層比1層的PM10濃度少6微克/立方米。由此可知,空氣質量與建筑物周邊環境有一定關系。馬路旁的居民樓PM2.5比小區里的濃度高,這主要是受交通狀況的影響。PM10相對PM2.5,雖然顆粒會大一些,但是其重力沉降作用依然小,所以只會在低層地面濃度相對高一些,其他更高層的分布,依然均勻。空氣是流動的,不提倡說哪一層干凈,哪一層臟。總體來說,樓層對于空氣質量的作用遠不如周邊環境的影響更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