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眾籌聯盟”日前在滬成立,并推出了首個眾籌項目“碧桂園-平安眾籌建房”。當天,聯盟主發起人中國平安旗下金融平臺——平安好房以及萬通控股,還攜手碧桂園、綠地集團、綠城集團、萬科、大華集團、華遠地產、世貿房產、寶龍地產等龍頭企業,共同探討傳統地產行業與互聯網平臺的有機契合點。
“碧桂園-平安眾籌建房”是碧桂園集團及其第二大股東平安好房聯合發布的國內首個房地產開發眾籌項目。與國外按“套”為單位的眾籌概念有所不同,該項目以“一平方米”作為眾籌單位募集,投資者可以購買任意份數,在樓盤封頂后,可擁有某一套樓房整體或者部分的權益。之后,投資者可以選擇眾籌權利轉為產權、直接擁有住房,或者委托開發商賣房后轉成收益權。
眾籌能否解救房地產?對此,房企大佬們各抒己見。
作為當天圓桌主持人,平安好房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莊諾稱,其實之前與平安好房商洽眾籌的房地產商不下幾十家,篩選之后初步留下了不到十家。“而平安好房的角色也很明確,只做平臺建設,不參與具體投資,平臺收益來源于向開發商收取的平臺管理費用。”莊諾同時透露,為了使房地產眾籌能夠安全有效地健康發展,其還將與大華基金合作成立中國第一只規模達50億元的房地產眾籌基金,為地產眾籌創新提供資金支持。
對于地產眾籌的前景,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任志強一改往日的“炮轟”本色,言辭明顯溫潤許多:當前中國資本市場尚不夠開放,大家無法共享這十幾年房地產行業給經濟帶來的紅利,眾籌起步初期仍需各界呵護。同時,任志強也指出,眾籌是以信任為載體,對于未來各家的眾籌項目來說,機會只有一次,如果失敗,就不會再有第二次融資機會。
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則樂觀預估,通過眾籌可以幫助開發商節省10% 左右的融資成本以及5%左右的營銷成本,加上中間簡化的各渠道費用,最終的實際優惠可能達到1/3。
眾籌真能讓房價驟降三成?任志強首先“開炮”:房價不可能因為眾籌而下降,只是參與眾籌項目的投資者才會得此優惠。而且,現階段尚不成熟且缺乏監管的眾籌理念,其中的風險猶未可知。
另外,按房地產開發項目成本的平均水平來看,三項固定成本——土地成本、稅費成本、建安成本在房價中的占比分別是30%、10% 和40%。即使通過眾籌實現直接融資、簡化銷售成本,其預想中高達1/3的讓利空間也許在一系列繁復的成本核算中也要“折價”許多。
同樣,萬科集團副總裁張海的態度也很明確:“地產眾籌模式的嘗鮮意義可能更大于實質內容。”
“目前來看,眾籌還有點像地產巨頭們把建房包裝成金融產品吸引客戶超前消費。”業內人士表示,“沒有項目競爭壓力的地產企業才敢如此"試水"。”因此,有觀點認為,眾籌目前顯然還不足以顛覆地產界的內核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