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清華大學發布了首個室內PM2.5污染公益調研報告,較為客觀地揭示了室內環境PM2.5污染的現狀,希望能幫助人們增加對室內空氣污染問題的關注和了解。調研結果顯示,相對于室外PM2.5污染,室內PM2.5污染對人的影響更顯著,人均室內PM2.5暴露量和潛在劑量為室外的4倍。同時,調研還發現,在客觀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的主動行為對室內空氣質量影響最為顯著。
本次“北京室內環境PM2.5調研行動”由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清華大學建筑環境檢測中心和南方周末綠色新聞部聯合發起。調研歷時4個月,首次以參與式感知的方式,通過社交媒體面向公眾征集志愿者。在2014年11月14日至2015年1月30日期間,調研組共獲得北京市407名志愿者累計11萬小時的室內PM2.5數據,覆蓋北京市13個區縣的7703個地理位置。研究團隊結合采樣數據,計算出調研期間志愿者日均PM2.5暴露量為2018.6μg·h/m3,人均日PM2.5潛在劑量為787.3μg,其中室內PM2.5暴露量和潛在劑量約占到每日總量的80%以上。調研結果顯示,采樣時間段內,北京室內平均PM2.5濃度為82.6μg/m3,屬于輕度污染,并且,在1/3的時間內,室內空氣處于“污染”等級(大于75μg/m3)。研究發現,在總體平均意義上,室內PM2.5濃度與同期室外PM2.5濃度存在0.67的比例關系,這體現了建筑物對人體的防護效應。同時,隨著室外污染程度的提高,室內外PM2.5濃度比值呈現下降趨勢。調研還發現,在同等外部條件下,辦公環境的室內PM2.5等級略優于居住環境,樓層17層以上室內PM2.5等級最優,距離主干道大于500米的建筑略優于小于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