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改造是改善居住環境、順應群眾關切的民生工程。建筑新了、車位多了、環境美了……如今,我市很多老舊小區變了模樣。看著小區煥發出的新容顏,我市群眾喜上眉梢,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8月17日,記者來到前進花園小區,映入眼簾的是煥然一新的小區面貌:人行道干凈整潔、車位整齊施劃、居民在健身器材上悠閑地鍛煉著、孩子在院子里快樂地玩耍,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好一幅和諧畫卷。小區“顏值”翻了幾番,居民幸福感多了幾倍。
在這里住了20多年的居民劉玉梅告訴記者,以前小區荒草遍地,停車棚、垃圾站、公廁破爛不堪,沒有規劃停車位,小區內臟亂差現象十分嚴重。“政府幫我們改造小區,不僅增設了居民會客廳、物業服務中心,還建設了現代化、敞開式的膜結構充電車棚,對廢棄的旱廁進行了水沖式改造,并設置了林蔭停車位,現在住在這里很舒心,感謝政府讓我們有這么好的環境居住生活!”
和前進花園小區一樣蝶變的還有春秋閣小區。小區大門前干凈開闊,建設智能大門、裝上了電子監控系統和充電樁;小區內鋪設雨污管道,實現雨污分流;小區內路面墻面整潔、停車位規范……走進春秋閣小區,絲毫看不出這是一個走過近30年歲月的老舊小區。
“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順民意、得民心的民生工程,對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推動惠民生擴內需、推進城市更新和開發建設方式轉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市住建局局長馬培安表示,近年來,我市始終把加快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推進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搶抓列入全省城市更新試點城市的機遇,堅持高位謀劃、高質互動、高標推進、高效管理的總體思路,全面加快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切實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全力打造宜居整潔、安全綠色、設施完善、服務便民、和諧共享的“美好住區”。去年,全市已完成7個片區54個老舊小區改造,改造面積190萬平方米,受益居民2萬戶。
據統計,今年我市計劃投資5.6億元,完成8個片區76個老舊小區改造,改造面積185萬平方米、受益居民1.86萬戶,重點打造龍泉苑片區完整社區和書院街歷史文化街區2個省級城市更新項目。目前,改造工程正按計劃實施,已完成總工程量的65%以上。
“我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一大亮點是創新工作機制,充分了解居民意愿,改不改、怎么改老百姓說了算。”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副局長趙偉告訴記者,改造過程中,通過創新工作機制,實現了老舊小區居民從“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轉變。
以華棉宿舍小區為例,該小區始建于1995年,共有14棟住宅建筑、約497戶居民,是我市最大的棉紡織廠職工宿舍。在制定改造計劃時,我市凸顯居民需求導向,依托街道、社區充分做好居民工作,利用實地走訪調查、居民代表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征求意見,最大限度滿足居民需求,提升改造效果,確保提升改造工程真正成為民心工程。最終,用了20天確定了實施方案。
華棉宿舍舊改負責人王艷告訴記者:“我們尊重歷史文化、群眾訴求。小區內的兩排筒子樓住宅是我市目前稀有的住宅建筑文化遺產。我市實施老住宅樓更新,采用更新手法,保留原有的青磚、紅窗等歷史建筑風貌,修舊如故。積極建設棉紡織歷史文化小巷,梳理棉紡織歷史發展脈絡,在小區內設置文化墻,營造‘記憶微場景’,再現當年紡織工人的勤勞風采,重拾芳華歲月。建設企業記憶住區,打造網絡‘打卡地’。采取‘EPC+O’模式實施改造,實行設計、施工和后期物業、運營一體化運作,解決老舊小區改造后物業服務管理脫節問題。
目前,華棉宿舍小區改造工程正在實施雨污分流、建筑物修繕、道路更新等,已完成投資約1100萬元,占總工程量的95%,計劃今年9月中旬前完成改造任務。”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系統工程’,‘從里到外’大變樣,居民幸福感才會大大提升。”市住房建設事業發展中心物業辦主任張峰介紹,在改造內容上,我市按照建設“完整社區”和“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要求,基礎類“應改盡改”,完善類、提升類“能改則改”。
特別是圍繞提升居民生活舒適度,廣泛增設體育休閑設施,今年對具備條件的30余個小區計劃增設體育健身器材106套,建設籃球場2個、乒乓球桌26張、配套兒童游藝器材24套。
同時,實施適老化無障礙改造,對47處公共活動場地設置無障礙通道,11個公共廁所安裝無障礙坐便器,設置無障礙停車位約150個,樓棟內還安裝可折疊式休息座椅,最大限度滿足居民健身休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