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8月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比6月末減少1081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減少988萬平方米,降至34181萬平方米。這是2014年2月(共41個月)以來的新低。
在2016年之前,住宅待售面積的基本走勢是一直增長。在2016年2月末達到了4.7億平方米的高點。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化解房地產庫存(去庫存)列為2016年的五大任務之一。各地隨即出臺了各種去庫存的措施,于是,在2016年3月之后,住宅待售面積基本上是逐月下降(只有2017年2月例外)?,F在,住宅待售面積已經降至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去庫存工作獲得了明顯的成果。
待售面積降至低水平會如何影響房價的走勢呢?對于這個問題,存在兩種不同的分析。一種分析是,待售面積減少意味著潛在供給減少,可能導致房價進一步上漲。2016年以來,房地產銷售情況火爆,今年稍遜于去年,但仍然是兩位數的增長,需求非常旺盛。而供給方面,2016年住宅竣工面積的增長率只有4.6%,今年前7個月只有2.4%。住宅新開工面積的增長率還是雙位數,但已呈現逐漸走低的趨勢,1-7月為11.9%。正是由于竣工面積和新開工面積的增長慢于銷售,才導致待售面積持續減少,而這也反映了供不應求的狀況。
也因如此,在去庫存的過程中,多數城市的房價都出現了上漲。一二線的熱點城市出臺嚴厲的調控措施,也未能完全抑制房價上漲的趨勢,有時跌一回,有時又漲回去;而作為去庫存重點的三四線城市,房價的漲勢更為明顯。待售面積降至低點,會使一部分人更加堅定地看漲,而這又可能通過投資和投機加劇供不應求的狀況,推動房價進一步上漲。
另一種分析是,去庫存取得明顯成果后,力度會大大減弱,鼓勵購房的措施會逐漸減少,這將使房價上漲失去支撐。為了推動去庫存,一些地方通過財政補貼鼓勵購房。在貨幣政策的層面,則有房貸的快速增長。根據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今年上半年,住戶貸款同比增長23.9%,而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僅增長8.5%。7月中長期住戶貸款(主要是房貸)增加4544億元,雖然同比略有下降,但仍然是高水平。由此可見,在去庫存的基調下,銀行體系對房貸的支持力度相當大。央行對此雖然持續關注,但沒有采取約束的措施。房貸快速增長在支持去庫存的同時,也導致了居民快速加杠桿、房價上漲勢頭不減、房地產泡沫風險增加等問題。一旦去庫存在取得成果之后政策力度減弱,這些問題將得到更多的重視,房貸將受到更多約束;同時,地方政府層面的優惠政策也會大大減少,這都會影響到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對房價形成抑制作用。
應該認識到,去庫存并不是房地產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唯一任務。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但要求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而且要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叭ヒ唤狄谎a”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階段性重點,而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身。
習近平總書記1月22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從生產端入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側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為此,“要處理好減法和加法的關系”。
對于房地產領域來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但要通過去庫存做減法,還要做加法,并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具體而言,就是要立足“住”的定位,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居住質量,并降低他們的居住成本。一方面,應該加強房地產調控,抑制房價上漲的勢頭,防范房地產泡沫,降低居住成本。中央工作會議要求,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另一方面,通過建立長效機制做加法。長效機制里應該包含維持住宅供給穩定增長的內容,近年供給大大慢于銷售的狀況應該得到改變。在去庫存取得明顯成果后,這些工作應該提到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