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限購限貸等政策急凍之下,此前火熱的房地產市場進入了暫時平靜期。不過,市場平靜之下,卻是房地產企業的暗流涌動。7月19日下午,原來萬達和融創的戰略合作簽約儀式突然新增角色——富力地產,代替此前融創接手了萬達資產中的酒店業務。
曾經的王者萬達,如今腹背受敵。在內賣身一波三折,IPO遙遙無期,海外投資被質疑。而融創孫宏斌更是在備受質疑中接盤樂視“大包袱”。至于突然插足的富力,就三方在簽約時的“摔杯子”等傳聞看,地產大佬們的三國殺,要玩出三方贏家的奇局,顯然不輕松。
今年,地產大亨王石徹底掛冠而去,此時重溫他幾年前對樓市的判斷,似乎更有味道——“房地產已經離開了黃金時代,進入白銀時代。”
回顧這幾年房地產市場調控,從全面去庫存到因城施策,一二線城市交易量直線下滑,三四線等庫存高企的城市算是實現了去庫存目的。而房地產的限購限貸政策依然沒有松動跡象,相反,提倡擴大租房市場的政策日趨密集。
日前,廣州發布“租售同權”的樓市新政;昨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同八個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要求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其中明確指出,要讓租房成為常態。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政策趨嚴遏制了樓市炒作之風。王健林稱,萬達退出并不等于看空中國房地產,原因之一只是我國房地產“周期性”太強。無論是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定調“控風險”,還是發改委對部分行業監管表態,資金端和行業面的雙重夾擊,都意味著地產大佬迎來了骨感的現實。
曾經躺著就能賺錢的房地產商第一次進入了這樣的局面:史上最嚴的政策調控使得市場以往預期管理徹底失效,巨頭兼并抱團取暖,甚至開始謀求轉型,成為未來樓企紛爭的必然之路。
首先邁出這一步的,是最近“火熱”的孫宏斌。孫宏斌在收購樂視時解釋稱:“錢原來都在房地產,現在不讓往房地產弄了,往哪弄?賈躍亭團隊什么都不缺,就是缺錢,這就是判斷。”作為地產界知名金句王的孫宏斌,這一回應未嘗不是實話,樂視或許是融創轉型的稻草。
至于首富王健林的大手筆“賣身”,更像在下一盤大棋。明面上,是踐行輕資產戰略。但是,輕資產戰略背后,地產起家的王健林對樓市重資產恐怕早有顧忌。此外,只有把重資產拋出,私有化回歸A股的萬達商業就不會再列為房地產企業,有望加速IPO審核;一旦成功上市,萬達資金壓力將會大大減小。
作為此次巨額并購案的又一主角,富力地產同樣受困于財務問題。截至2016年底,富力地產資產總額2263.68億元,全部債務1206.3億元,資產負債率79.32%,已是瀕臨企業負債率紅線。富力為何突然入局我們不得而知,但與其說是撿便宜,不如說更像是選擇和萬達抱團。這一點從富力地產199.06億元接盤酒店或可管窺,對于開發商而言,酒店從盈利層面其實并不討好,出售時多是和其他優質資產打包售賣。因此雖有聲音稱富力為“大贏家”,其實未必盡然。
不管是融創、萬達還是富力,縱觀房地產商發展,終究不能離開房地產市場大局。盡管目前樓市并沒有出現大幅變化,但房地產商過冬的大勢已一目了然。此時,無論是孫宏斌還是王健林,都處于烈火之上。回過頭來,或許在上半年毅然選擇遠遁江湖的王石,才是這場樓市變局的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