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房地產企業有9萬多家,實際上我們機構調查的房地產企業大概是3萬多家,3萬多家中有好多是半死不活的,真正正常運作的也就1萬多家。中國不需要那么多房地產公司,因此要加大整合。
“目前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房地產企業有9萬多家,實際上我們機構調查房地產企業大概是3萬多家。因為好多大集團像恒大、萬科,一個企業下面有項目公司、地市級公司、省公司,具有法人地位的交稅的就有300多家,這樣算就是3萬多家。其中好多是半死不活的,正常運作的也就1萬多家。中國不需要那么多房地產公司,因此要加大資源整合,目前整合工作已經取得成效。去庫存不能簡單地靠需求,從源頭提供有效供給。去杠桿就是要穩定房地產金融,防范金融風險,大企業要少用杠桿,中小企業要減輕融資成本。降成本既要集約土地、材料、人工的成本,也要降低企業關系成本,提高效率效能。補短板既要補規劃設計短板、產品短板、投入短板、技術短板、資質短板,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盡快取得實效。”
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劉志峰在由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的“中國房地產30年回顧”系列活動啟動儀式表示,當前,房地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即,深化房地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中央“三去一降一補”要求,滿足多層次需求,就房地產而言,優化產能,主要是整合優勢資源,加大兼并重組力度,淘汰落后技術和舊的發展模式。
劉志峰,1992年調到國家體改委擔任副主任,并兼任房改領導小組副組長,負責房改的日常工作。從房改若干重大問題研究到重要文件起草,劉志峰親身經歷和見證房地產市場25年歷史。
劉志峰回憶,“1949年時,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4.5平方米,從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間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不升反降,下降到3.6平方米。經過改革開放特別是城鎮住房制度改革,1978年到2014年,在城鎮人口增加的情況下,我國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3.3平方米,增加了4倍,人口增加了3.4倍。”
劉志峰認為,住房由極度短缺到快速發展再到追求品質,實現了三個歷史性跨越,到去年底估計目前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6平方米。中國正由“有房住”向“住好房”轉變,但房地產業供求矛盾突出,結構調整緩慢,土地成本過高,金融風險加大,資源能源消耗嚴重。特別是這幾年,城市分化嚴重,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過快,大部分三四線城市庫存較大,導致調控難度加大。
因此劉志峰認為,對于調控措施,短期政策的效果已經越來越不明顯。“現在調控比過去更復雜,難度更大。因此,要繼續因地制宜,分城分類施策,做好不同城市、不同房地產類型的政策調控。”他稱,要加快出臺房地產稅,避免投機炒作;促進土地出讓制度改革,降低土地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制定房地產新的發展模式,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依托城市群、都市圈的軌道交通、產業優勢,帶動中小城市,幫助三四線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