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從住房城鄉建設部獲悉,2017年,住建部把加快公租房竣工和分配入住作為重點,要求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年內完成公租房新增分配200萬套。住建部副部長陸克華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今年的公租房分配工作納入住房保障目標考核內容,與各省級人民政府簽訂了目標責任書,目前已經全部落實到各地。
2017年,全國將新分配公租房200萬套,這個數據令人振奮。然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設輕規劃、重數量輕質量、重完工輕分配、重建房輕配套”的不良傾向,導致出現公租房大面積閑置現象,偏離保障民生的初衷,從而引發諸多問題。公租房建設是百年大計,滿足中低收入人群居住需求,是重要民生工程,更是政府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圍繞200萬套建設目標,各地公租房建設高潮即將來臨,影響深遠。在這幅宏偉畫卷完全描繪之前,我們期待這些現實中已經出現的問題,在不久的將來找到圓滿的答案。
2017年2月,北京率先出臺了《公共租賃住房建設與評價標準》,將放開22㎡最小面積限制,允許推出面積15-22平方米的小戶型公租房,減少了租房群體的租房成本。再者,在公租房建設中,北京將推廣和應用油煙分離等新技術,契合了環保要求。特別是,北京的公租房建設項目,必須優先選擇市政基礎設施條件齊全的區域,與公交系統或軌道交通網絡緊密銜接,體現了便民利民的政策善意。
公租房建設,“有數量”更要“有標準”。比如,公租房建設的布局,應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在交通較便捷、生活配套設施較完善的區域內安排;房型方面,主要為成套小戶型住宅或集體宿舍,綜合考慮住宅使用功能與空間組合、居住人口及構成等要素,合理確定套型比例和結構,套均建筑面積一般控制在15—60平方米;公租房在使用前可進行簡易的裝修,有條件的還可配置必要的家具和家用電器等設備。總之,在公租房建設中,從規劃選址、戶型設計、小區環境、配套設施等,都應按照公租房“國標”精心設計,力求讓中低收入群體居住得舒適、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