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空氣中滿是甜蜜蜜的浪漫氣息,敏銳的開發商們從中嗅到了商機,不少樓盤紛紛打出“婚房季”的旗號,吸引購房者的目光。
在搜索引擎中輸入“婚房季”,滿屏都是開發商的宣傳廣告:金三銀四婚房季、五月婚房季、七夕婚房季、十月婚房季……整整一年都是買婚房的季節。這不免讓人生疑:房子和婚姻真的有這么多“瓜葛”嗎?
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在不少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房子和婚姻的本質都是“家”。
有房才有家 房子是婚姻必備品?
從相親、結婚、生子一直到養老,房子都是一個永遠繞不過去的“坎兒”。
27歲的北漂單身青年王大鷹對這一點可謂感觸良深。在他僅有的幾次相親經歷中,總會被問到“房”這個問題:“買房了嗎?”“打算什么時候買房?”“家里有幾套房?”,即便對方沒好意思當面開口,也會通過中間人前來咨詢,之后就再也沒有下文了。
大鷹雖然無奈,但表示可以理解:“畢竟這個年紀相親大家都是奔著結婚去的,當然希望能找個穩定點的,最起碼得有套房子吧。”
為了能讓相親對方覺得“穩定”,大鷹決定今年回家鄉買套房,“買房是早晚的事,以后要結婚總得有個家住吧。”
對大鷹這樣的年輕人而言,結婚買房或許只是一個開端,后續為孩子上學買學區住房、為生二胎置換三室甚至四室大房子、為孩子結婚幫忙籌備婚房、為養老購買更宜居的住房……在這段婚姻中,買房的需求還有很多很多。
不婚也買房 房子可消除恐慌?
其實,即便對沒有結婚打算的不少年輕人而言,買房仍然是一個逃不開的魔咒。
近日,有專家表示,年薪越來越高的剩女對房屋買賣比對結婚更感興趣,她們通過選擇具有資產價值的房子,來消除因為結婚較晚造成的心理上的恐慌。
雖然這個觀點有待考證,但不少暫時并沒有結婚打算的年輕人也確實加入了買房大軍。劉莉莉就是其中一員,在北京工作了十年的她手握兩套房產,一套是來北京沒多久后父母幫忙置辦的二居室,另一套是去年自己購買的小戶型商住房。
“談不上恐慌不恐慌,可能恐慌的是我爸媽吧。他們覺得我有了房子以后陪送的嫁妝多了有優勢,能好找對象”,但同時莉莉也承認這兩套房子確實給了她莫大的安定感:“年輕的時候沒覺得,但現在真的覺得因為這兩套房子我才算真正在北京扎下根了。”
買房反分手 房子不是愛情保鮮劑
然而,房子帶給婚姻和愛情的有時也并不全是安定感,反而是接連的煩惱。
張小海近期剛跟女友分手,起因就是小海買了套房。
背上高額的房貸壓力后,原本生活逍遙自在的小海不得不收起平時那些奢侈的小愛好,開始作為一個房奴精打細算地過日子:請假?不行!扣了工資怎么還房貸;旅游?不行!花了那么多錢怎么還房貸……漸漸地小海和女友因為消費的分歧越來越多,兩人感情也越來越淡,最終不得不選擇分手。
小海的故事并不是個案,被認為是敲開婚姻大門的房子有時也會搖身一變為終結愛情的“劊子手”。
婚姻雖有關于房,但更有關于愛情,而房子或許是婚姻的潤滑劑,卻并不是愛情的保鮮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