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市場是實體經濟的一個鏡像。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張敏通過對2016年前三季度的勞動力市場數據分析看到,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側和需求側雙雙下降。2016年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疲軟在于發達東部地區的供求不足;制造業由于企業投資意愿不足而疲軟。
張敏指出,對勞動力市場而言,通過短期的基建投資拉動的邊際效應非常低。如果國家想解決就業問題,靠基建投資或者長期房地產投資不是可持續性的。
但為什么供求側也出現了下降?張敏指出,通過強刺激的宏觀政策造成低技能工作工資大幅上漲,高技能和低技能工作上工資差異的巨大變化有可能會在勞動力市場形成資源錯配。
張敏表示,如果勞動力市場在企業用工匹配過程中越來越困難,無疑是加大工人尋找工作的時間和成本,也可能會傷害他們的工作意愿。
以下是澎湃新聞對張敏發言的摘錄:
我講講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是實體經濟的鏡像,在中國談宏觀經濟的時候,大家都不怎么講勞動力市場,但我們都知道美聯儲加息的很重要的指標就有是新增失業人口和企業崗位信息。所以,勞動力市場在我們宏觀經濟分析里面是很重要的板塊。
先給大家做一個2016年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簡要回顧。我們看數據,一季度勞動力市場非常亮眼,這跟我們穩增長政策是一脈相承的。不管是勞動力的需求側還是供給側,都是兩位數增長速度,非常好,但是這樣的增速在二季度、三季度并沒有得到持續。從二季度開始起,勞動力需求和供給雙雙下降,三季度下降勢頭得到持續,非常疲弱,甚至是看到求職人數,就是勞動供給這塊,比需求下降更快。
勞動力市場到底怎么了?在區域上的分布,我們發現勞動力市場的疲弱主要源于東部市場的供求不夠,東部市場崗位用工的下降占到整體下降的2/3,從勞動供給側來看,東部市場求職人數的下降,占到整體下降的近六成。東部市場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發展最快的地方,雖然GDP增長水平現在已經慢下來,但是總量在那里。所以它是勞動力市場最活躍的一塊,相當于東部市場打一個噴嚏,那中國勞動力市場就有點一蹶不振。
企業用工需求在行業上的分布,制造業非常重要。1/3企業用工都來自于制造業的需求,還有1/3來自于住宿、餐飲等服務業和批發零售,還有15%來自于小的板塊,比如建筑、計算機、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可以看出,所有行業里面,最重要是制造業,但制造業現在是非常疲弱乏力,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整體的用工需求在二、三季度一直往下走。
制造業很乏力,乏力到什么水平?今年三個季度一直負增長,平均同比跌幅在10%左右。看具體原因,制造業用工需求不足是企業的投資意愿不足。這回到三架馬車里的投資,看投資數據,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如果看實際同比增幅,數據非常難看,一季度只有13.75%,同比增幅是2011年高點的1/3,而三季度數據降到一季度的一半,只有6%。如果看民間投資,民間投資是對市場經濟反應最活躍、最敏銳的,因為它的逐利性,沒有政治壓力。它的下降是斷崖式下降,一季度8.6%,二季度數據降到了這么多年低的一次,不到1%,三季度停止下降,但不能說是復蘇了,是不是企穩也不敢說,只能說停止下跌,現在實際增幅不到2%。
民間投資為什么會往回走?我們擔心,因為工業企業上升的利潤是高的,特別是國資國有企業,上升很快,我們都知道這是因為價格的原因,大宗商品價格在上漲,所以國有企業利潤回升特別快。我們擔心民間投資上升也是這個原因,但是看了一下,不是這樣,民間投資是因為實際利潤在往回復蘇,所以投資意愿在上升。如果第四季度還能看到這樣的趨勢,我們覺得明年投資有戲,明年我們制造業回暖有戲,那么明年我們的勞動力市場也會有戲。
房地產用工需求二、三季度劇烈下滑。一季度房地產很火熱,帶動開發投資也很好,所以它的用工需求也非常亮眼。那么二季度開始,同比下降30.8%,到了三季度用工需求雖然降幅在收窄,跌幅大概是18.3%。大家判斷明年房地產不可能像今年這樣,可能是要降降溫,所以這個板塊對應的勞動用工也是令人擔憂。
中國有特色的投資方式,要么是房地產,要么是基礎建筑。基建所對應的行業的企業用工,我們發現一季度的時候往上走,權威人士講話以后,開始進入調整期,再到二季度后半期到三季度開始慢慢往上走,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雖然復蘇有點慢慢往上走,但是看對應的行業用工需求都在下降,而且下降非常快,達到30%多,比如水電煤、水利工程設施里面。其實信息很明顯,對勞動力市場而言,短期的基建投資所拉動的邊際效應是非常低的。如果我們國家想解決就業問題,靠基建投資或者長期房地產投資不是可持續性的。在勞動力市場,在中西部更長的時間里面,可能有一些危險、危機。
前面是講一些特征。后面解讀一下為什么我們今年的勞動力市場雙雙進入下降通道?
我們目前通過使用宏觀收集匹配模型,這是國際比較前沿的宏觀模型,做了兩點分析,一個是去估算了一下從2001-2014年中國勞動力市場工人和企業崗位之間的匹配效應,得到一個非常驚人的結果:從2008年起,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匹配效率開始下降,前面是正常的波動,到了2008年垂直往下走,到2014年累計下降到20%,而且并沒有看到復蘇的跡象,所以短期里面勞動力市場匹配的效率沒有觸及往上走的趨勢。
我們認為不好在于,勞動力市場如果在企業用工匹配過程中越來越困難,這無疑是加大工人尋找工作的時間和成本,也可能會傷害他們的工作意愿。在經濟下行,特別在持續下行或者經濟改革的時候,這種負面影響是有可能會加大的。勞動經濟學里面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失望的勞動者”,經濟長期不好,覺得我好像永遠找不到工作,我會從勞動力市場里退出來。到了第三季度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求職人數的下降遠遠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后來我們發現,這里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經濟持續下滑帶來的工作收取成本非常高。在發達地區找工作的工作成本是很高的,特別是如果你來自經濟欠發達區域,比如農民工,很難去承受長時間找工作的成本,這對他們尋找工作的意愿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他們會想先暫時回老家。當然有些人會去開網約車、開網店,那這些可能就不被統計到工作就業人數里面。
還有房地產價格飛速增長對于勞動力可能會帶來財富效應。比如在高位套現的人,或者有兩套房產的人,這些人因為房地產的高速上升會對他的工作意愿帶來負面影響。我們做了一下數據,房地產價格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對于退休的意愿增加0.06%,大家會選擇提前退休。這樣一個結果跟發達國家文獻的結果非常吻合。這對于個人沒準是好事,個人福利提高,可以更早享受退休幸福生活,但是對于整個國家來說是福利損傷。明明有那么多人可以工作,可以創造更多的GDP,可以創造更多的產品。
今年國家在需求側花大力氣,一系列刺激政策出臺,我們也用模型看了一下這些刺激政策在勞動力市場上對企業用工的效果是怎么樣的?從整體上說,刺激在企業需求側的效果非常溫和。如果在一定條件之下,對GDP的提升作用只0.02%-0.06%,就不到0.1%的效果,非常溫和。那么對于降低失業的影響或者提升就業的影響就幾乎沒有。這是為什么看到在勞動力市場上,新政策出臺并沒有創造有效的用工需求。
模型告訴我們兩點原因。第一,用工成本上升太快,這跟我們數據不謀而合,不管看哪種所有制結構企業,實際工資上升的速度都比企業實際利潤上升速度要高得多。在2014年底以后差距非常明顯。我可以理解成為是不是刺激政策被高速上升的實際工資吃掉了?所以到最后,雖然形成了一個匹配,但是企業并沒有從這個匹配當中獲得很高的實際利潤,創造新的工作崗位的利潤是下降的。
第二個原因,在刺激政策實施過程中,實際的勞動生產率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振,還是低于長期潛在的生產率。這兩點里面,導致為什么我們大規模刺激政策,但是在勞動力市場上對企業用工效果微乎其微,用工成本高速上升是更重要的原因。所以說,我們要正視勞動力市場上的摩擦風險。
那么,問題是刺激政策到底有沒有好處?對于勞動力市場來說好處在哪兒?我們發現,可能不僅沒有好處,在中長期可能有負面影響。為什么這么說?刺激政策經常是投向哪些行業?基本上是房地產、基建,涉及到的行業基本上工人是低技能的勞動力。所以一旦大規模,比如2008年四萬億投下去,短時間內對于低技能的勞動力形成了巨大的用工需求,他們的工資上升非常快。對于建筑業農民工的收入提高到72%,但在同一時期對于IT產業的員工工資只上升28%。通過強刺激的宏觀政策所造成的在高技能和低技能上工資差異的巨大變化,有可能會在勞動力市場形成資源錯配。比較明顯的是,高技能勞動力降低工作意愿,在數據里已經看到這樣的端倪,比如看高級工程師或者高技能勞動者在這些市場上匹配非常困難。這里面就有可能是有人不愿意尋找工作,也有可能是有其他的原因。
勞動力市場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要素市場,它的錯配對我們的經濟增長來說可能是有一部分原因,所以是不是大規模宏觀刺激政策應該是我們去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