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可以說是中國樓市“過山車”的一年,上一輪房價暴漲的熱潮還未過,十月初就立馬澆下一盆限購限貸“冷水”。到現在樓市調控已經一個多月了,全國房價如何?當下不景氣的中國實體經濟會在樓市調控下有所回升嗎?
據國家統計局昨日(11月18日)發布數據顯示,樓市調控效果非常明顯,十月下旬,房價整體下跌的城市增加到七個,其中深圳一、二手房價格比九月皆領跌全國,特別是新房中的144平米以上戶型跌幅最大,達到0.7%。除此之外,在15個熱點城市的新房價格中,10月下半月新房價格下跌的城市增加到7個,除廣州持平外,深圳、北京、上海三大一線城市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跌幅分別為0.1%、0.4%、0.1%。
顯而易見,樓市的發展一般是不以市場方向運行的,而是按照國家宏觀調控的趨勢走。有形之手才是房價變動、市場變化的最根本性因素。然而除了國家政策調控,我們不得不重視的一點是,中國的房地產是伴隨著實體經濟不斷被邊緣化而發展起來的,也是伴隨著資本大量撤離實體產業而迅速膨脹起來的。
反觀當今中國實體經濟狀況并不樂觀,各大工廠倒閉潮爆發,中國企業家紛紛改行入樓市,過快上漲的房價,嚴重侵蝕了企業的投資能力和再生產能力,侵蝕了企業的發展信心和發展動力。很多原本可以在實體經濟領域一展身手的企業,都被迫離開了實體經濟,進入到房地產等虛擬經濟領域,來共同搶奪暴利。
一直都持有的一個觀點就是,如果想要真正的拯救中國實體業,就必須把泡沫從房地產當中抽離出來,同樣的,要想讓房地產市場真正步入健康有序的軌道,就必須確立以實體經濟為本的思想。
目前看來,樓市降溫效果明顯,各一、二線城市的房價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不得不說,這對于實體經濟確實是利好的。再者,如果能夠以實體經濟為本,把相關的政策、資源更多的用于實體經濟發展,那么,房地產市場過度活躍、房價過快上漲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所謂的調控,也就不需要反復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