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財產性收入,也可以稱為資產性收入。在實際情況下,對于多數居民而言,他們往往依賴于工資性的收入,而這一部分的收入也往往占據了較高的比例。至于財產性收入,則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卻是相對偏低的。
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居民更熱衷于銀行儲蓄,并通過儲蓄利息收入來提升整體的收入水平。然而,隨著整體利率水平的持續下降,更有甚者,還跑不贏同期的通脹率,而在居民強烈的資產保值增值意愿之下,部分居民也試圖做出了不少的改變,擬借助多種渠道來拓寬自身的財產性收入水平。
房地產,這是過去十年最為火熱的領域。與此同時,對于一線乃至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地產來說,其多年來的保值增值效果還是相當明顯。或許,縱觀最近十年時間,在人民幣使用價值持續縮水的大環境下,房地產投資,往往能夠為部分居民帶來了相對可觀的財產性收入。
實際上,在過去多年時間內,對于大部分有房一族,尤其是對一線城市中的有房一族來說,其潛在的財富水平還是出現了較快的增長,而針對這類“有房一族”的群體,他們似乎都是隱藏的百萬乃至千萬富豪。不過,對于房地產而言,若僅屬于居住屬性,而不進行出售買賣,實際上并未能夠給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財產性收入。至于一些手持多套房產,并進行頻繁買賣,且獲得資產性收入的,則可以列入財產性收入的范疇。很顯然,在實際情況下,多數居民仍以居住為主,而借助房地產買賣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財產性收入者,卻為數不多。
一方面,是以房地產為主導的領域出現價格持續飆升的走勢;另一方面,則是人民幣實際使用價值的持續縮水,至于國內可投資的投資渠道,則基本上處于相對狹窄的狀況。由此可見,對于多年來未能夠借助房地產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財產性收入者,似乎并未能夠實實在在地享受到多年來經濟發展的真實成果,而對于這類居民來說,似乎其生活的壓力也在不斷地加大,社會貧富差距也開始越來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一段時期,國內制定了相關的目標,計劃在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實現翻一番的目標。時下,距離2020年僅有4年左右的時間,而在最后數年的時間內,要實現這一目標,或許仍需要充分發揮出財產性收入的作用,并借助一些途徑刺激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增加。
那么,既然房地產并未能夠從真正意義上滿足部分居民財產性收入增加的目標,那么又該從哪些領域入手,進而刺激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提升呢?
一直以來,注重資產合理分散配置,是多數穩健型投資者的投資思路。然而,在資產分散配置過程中,股票、基金、銀行理財產品,乃至是P2P等投資領域,卻逐漸深入人心。不過,從這些投資標的中,股票或者基金無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對于股票市場的活躍與否,實際上也會對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增加,構成較大的影響。
很遺憾的是,增加財產性收入,已經談及多年,但從實際情況下,作為影響億萬投資者財富命運的股票市場,卻并未能夠從真正意義上為投資者帶來實實在在的投資回報預期。然而,在這些年里,因股票市場的波動率過大,投機性過強,卻進一步加劇了普遍投資者虧損的局面,而市場也不斷上演了一輪又一輪的財富重新分配的過程。
或許,在股票市場,尤其是在中國股票市場中,真正能夠從中實現財產性收入增加的投資者,還是占據很少的一部分。這,實際上與近年來的房地產投資類似,真正享受到投資成果的,始終不是多數的人。由此一來,在社會財富再度分配的過程中,弱者依舊處于弱勢的地位,而強者卻處于“強者恒強”的格局。至此,貧富懸殊加劇,也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了。
在筆者看來,對于普遍投資者來說,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合理進行資產分散配置,還是未來的投資出路。或許,通過這樣一種相對穩健的投資方式,還能夠獲得財產性收入的增加。但,在實際情況下,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仍不是最核心的問題,最核心的,還是要建立起一個相對公平、平等的市場環境,盡可能讓市場財富的再度分配顯得更為合理一些。與此同時,要讓大眾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更需要落實真正有效的降稅舉措,提升對普通居民合法權益的保護,實實在在實現還富于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