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前三季度,部分城市房價出現集中、過快上漲,引發市場普遍擔憂。20多個熱點城市及時出手,因城施策,限貸限購,多管齊下,遏制了房價過快上漲勢頭。當前,社會預期有所改變,市場上投機、非理性行為開始降溫。
此輪房價過快上漲,以資金的高杠桿為主要特征。但具體到各個熱點城市,表現又不盡相同。可見,分類指導,因城施策,乃至一區一策,已屬必然。此次調控中,北上廣即便同居一線城市方陣,但調控政策卻各有側重:北京重在遏制非普通商品住房炒作,上海重點加強住房交易資金來源監管,而前期房價上漲幅度相對不高的廣州,則是重點加大了差別化信貸的執行力度。從調控效果來看,“量身定制”的個性化調控,更能把準各地房地產市場的經脈,更有利于推動房市回歸有序軌道。
在因城施策的同時,政府還應精準發力,保障房地產的民生屬性,這也是樓市調控的應有之義。一方面,調控不能誤傷首次置業的剛需,并盡量考慮居民合理的改善性需求,同時,還要遏止當前房地產市場的投機行為,這無疑對各地政府的調控水平和調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政府要因地制宜,各展所長,加大限價房、經適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入市的力度與頻次,讓中低收入者“住有所居”。
應該看到,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的“角”,不僅僅是少數一二線熱點城市,還有數量龐大的三四線城市。當前,三四線城市正面臨著較大的去庫存壓力。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1億人進城”目標的實現,更多住房需求也將被激發。因此,完善政策、加強配套、創造環境,積極引導社會資金進入三四線城市,也是不應忽視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