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14年國慶長假的中國房地產寬松周期在兩年后的同一個“黃金周”宣告結束。盡管尚無法得知樓市成交和房價是否會受到沖擊,這一政策的轉向卻已改變了部分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對2016年剩余時間中國貨幣政策前景的預期。
值得關注的是,央行行長周小川在華盛頓還特別提到房價問題,并指出政府正“積極采取措施”。
自9月18日杭州市宣布實施限購以來,已有包括北京、廣州和深圳等一線城市在內的至少21個城市宣布新出、恢復或收緊房地產市場政策。
各地政府甚至將“黃金周”變成了“調控周”,在假期之中爭相出手,從購房資格、住房信貸、價格監督和土地供應等各個環節密集采取措施,截至發稿時新華社點名的熱點城市僅剩上海按兵未動。
有跡象表明,這波調控并非各地自發零散行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0月6日在華盛頓舉行的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指出,近期中國部分城市房價上漲較快。
“中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積極采取措施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他還表示,“隨著全球經濟復蘇逐步正常化,中國也會對信貸增長有所控制。”
“一連串的房地產市場調控措施表明,短期內政策將更加關注防止房價飆漲,而不是刺激增長,”野村控股駐香港的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趙揚表示,由此取消之前對中國會在2016年剩余時間降準降息的預期。“我們現在預計中國央行短期內將利用公開市場操作以及抵押補充貸款等其它方式來維持流動性的充裕,”他說。
適度收緊
彭博9月底對18位經濟學家進行的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受訪者預計在經濟企穩、房價飆升的情況下,中國貨幣政策會在三年內收緊,其中有5位甚至預計在2017年就可能轉向全面緊縮。建銀國際經濟學家崔歷表示,鑒于對房地產市場過熱的擔憂,預計中國央行不會進一步放松政策。
“貨幣寬松環境不改變,恐怕難改房價上漲的趨勢,因此后期貨幣政策也可能適度收緊,”華創證券分析師屈慶在10月8日的研報中預計,當局會從貨幣政策上來配合長假期間各地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措施。
匯豐控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屈宏斌等人盡管認為中國會維持貨幣環境寬松,但也修改了年內預測,料年內已無降息空間,并將同期降準預估由過去的350個基點下調至50基點。
“房地產過熱并非全國普遍的現象,對于一二線城市,更嚴格的宏觀審慎政策是必要的,而三四線城市可能仍需要吸引買家,”匯豐經濟學家們在報告中稱,京滬房價和其它地區房價的差異,凸顯了中國房地產市場對決策者的挑戰,選擇對當地更合適的政策,要好于進行一刀切的貨幣緊縮。
某研究院數據顯示,9月中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環比上漲2.8%,同比上漲16.6%,漲幅雙雙較8月進一步擴大。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十大城市新建住宅均價更是達到全國均價的兩倍,同比飆升了21.5%。佑威房地產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9月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面積下降的同時,均價卻同比大漲了44.5%。
泡沫
“世界上因為地產造成的金融危機比比皆是,所以中國政策決策者看得很清楚,這一套行政手段盡管看起來很倉促,但是對中國市場很有效。”奧本海默基金公司高級副總裁兼高級投資組合經理李山泉接受彭博電話采訪時表示,“之所以近期出臺這么多措施限制各地房地產市場,就是因為如果一旦繼續發展下去,大量財富會押到樓市,經濟結構會嚴重失衡,影響未來經濟平穩發展,而且調整起來極其困難。”
中國房地產市場自2014年9月底重新進入寬松周期以來,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從20%下調到了17%,一年期貸款利率同期從6%下調至4.35%。受央行去年5次出手的鼓勵,2016年早些時候經濟學家們預計年內還會迎來進一步寬松措施。
央行卻自2月底降準以來按兵不動,5月《人民日報》刊登對未具名“權威人士”的采訪,表示“高杠桿是‘原罪’”,指出中國應當將去杠桿優先于短期增長,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松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的幻想。
“中國央行2016年沒降息,說明政策的天平向宏觀風險管理、遏制房價飆升和處理債務方面傾斜,”趙揚在接受彭博郵件采訪時指出。中國居民住房貸款6月曾創下單月最高紀錄,7月增量在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中占到了九成以上。
并不是所有分析人士都很擔心。花旗分析師Oscar Choi和Marco Sze在10月2日的報告中寫道,“雖然近期政策的出臺讓市場更加擔心中國房地產泡沫,但這種流動性過剩造成的泡沫在很多海外市場都存在,反觀中國的飆升僅局限于部分城市,調控還是相對容易。”
屈慶也認為,調控政策只是對熱點城市的降溫,對非熱點城市則會起到升溫的作用。他預計,全國范圍內的房地產成交量并不會明顯下降,意味著房地產貸款并不會明顯下降,四季度并不會出現信貸的大幅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