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瘋了,而且不是一般的瘋,而且象條瘋狗,見誰咬誰,見到什么咬什么,以至于把自己也咬得滿嘴是血,牙齒也快掉光了。
可不是,深圳的房價瘋漲了一倍,上海的房價則是一個謠言就能出現“離婚潮”,杭州的開發商則在限購政策出臺前捧著POS機到上海去收房款,南京則連發四道調控令,結果,當13條意見出臺后,也出臺了一波離婚潮。還有廈門、合肥、蘇州,房價都像瘋狂了一樣,奪命般地狂奔。
想一想,房價能把人逼得離婚,這還能叫房價嗎?那整個就是一個搶妻奪夫的魔鬼噢!可是,這樣的景象似乎一點也沒有落幕的樣子。相反,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到了瘋狗的行列。起先是一線城市,然后是少量二線城市,現在是越來越多的二線城市。
與樓市一樣瘋了的,還有銀行。近半新增貸款流入到樓市,7月份的新增貸款更是全部來自于樓市,包括開發商貸款、個人房貸等。幫兇們認為,這是是銀行風險偏好減弱的體現。這就奇了怪了,給開發商、給個人發放貸款就安全了?就沒有風險了?給實體企業發放貸款,就風險很大、安全性很差?顯然,這是銀行自說自話,沒有任何道理。
更沒有道理的,當然是央行,一個只知道發行貨幣,卻不知道貨幣發多了會引發通貨膨脹,會給老百姓生活帶來強大沖擊,會造成市場混亂的不負責任的貨幣管理部門。當然,還有銀監會,那個連自己該做什么都不知道,對違規放貸不聞不問的監管者。如果貨幣發行者和監管者有一個懂點金融知識、了解點經濟常識,能夠稍稍負責任一些,市場的流動性就不會泛濫,也就不會出現商業爭行手中的貨幣多得無處投放,只能找個理由向樓市投放的現象。
我們并不否認,樓市瘋狂,與開發商、地方政府不無關系,尤其是地方政府,為了從土地上多拿錢,不顧一切地推高地價。可是,如果沒有銀行的強力支持,政府再怎么推,也不可能將地價推上去。而實際情況是,一名開發商,只要準備好了首筆資金,此后的買地造房資金,就全部可能從銀行取得了。開發商的資金杠桿率是多少呢?十倍、二十倍、五十倍,都可以達到,甚至可以更高。因為,當初手中只有幾百萬、一千萬的開發商,現在手中的資產和資金都達到數十億、數百億、數千億了。為什么,不就是銀行為其提供了倒賣土地的資金嗎?可是,實體企業要想獲得一點資金,可能比登天還難。
由于有銀行做靠山,所以,開發商就能夠不顧一切地拿地,再通過土地進行抵押,從銀行源源不斷地拿到倒地資金。一旦出現房價、地價下跌等方面的風險,也可以全部轉嫁到銀行身上,最終轉嫁到老百姓身上。為什么開發商不怕風險、更不怕破產,因為,他們的錢,都不是自己的。屬于自己的錢,早就放在旁邊或轉移到其他地方了,剩下的都可以讓銀行背書。于是,銀行不希望開發商破產,政府也不希望開發商破產。開發商要想不破產,就必須確保房價不跌、地價不跌。如果能夠繼續上漲,政府就能繼續賣地,繼續從土地上收錢,銀行也可以繼續放款,繼續保持貸款規模的擴大和利息收入的增加。
按照這一邏輯慢慢推理,所謂的銀行利潤、開發商利益,最終都是由老百姓來買單。這其中,還不包括炒房者獲得的收益。可見,中國老百姓在房價問題上,承擔了多少不該承擔的成本,付出了多少不該付出的代價。更重要的,如果有一天銀行出現風險,最終買單的還是老百姓。
眼下,由于房價上漲早已超出了居民可承受的能力,也超出了經濟可承受的能力,包括深圳等在內的一、二線城市,都有可能因為房價的過快上漲,實體企業需要遷移。那么,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受傷的是誰呢,還是百姓,就業水平降低了,收入增長的難度也加大了,購房能力也隨之下降。最終,引發樓市和銀行的雙重風險。
必須看到,樓市的風險已經相當大,泡沫隨時都有破裂的風險。如果樓市出現風險了,首當其沖的就是銀行。于是,分析人士認為,樓市將害了銀行。顯然,這是本末倒置的說法。中國的樓市,如果沒有銀行的胡亂投放資金,是不可能出現這么嚴重的泡沫的,老百姓的財富也不會因為房價而大幅縮水的。嚴格地講,應當地銀行害了樓市。而更應當說的是,無論是銀行害了樓市,還是樓市害了銀行,最終受害的都是百姓。百姓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這就是中國樓市的現狀,也是中國老百姓在住房問題上的生態。面對這樣的住房生態環境,政府所采取的限購限貸限價政策,有多大意義呢?如果銀行仍然肆無忌憚地給開發商、給居民發放貸款,樓市總有一天要崩盤,銀行總有一天要爆發嚴重的危機。央行和銀監會,看到這樣的風險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