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面臨不確定陷阱,民間投資增速下滑,流動性供給存在“脫實向虛”風險,板塊和地區經濟塌方式下滑風險依然存在,地方財政面臨較大考驗,匯率波動和大宗商品價格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下稱“人大國發院”)等機構日前發布的研究報告稱,當前中國企業企穩的基礎不牢固,宏觀經濟風險依然處于累積階段。
課題組成員、人大經濟學院副教授范志勇表示,宏觀經濟復蘇基礎不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消費需求不足,價格指數負增長風險依然存在。二是社會融資規模和廣義貨幣增速都處于下行通道。廣義貨幣增速跌至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最低點,貨幣政策有“名松實緊”的跡象。
范志勇說,實體經濟面臨不確定陷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民間投資進一步下滑;“M1-M2剪刀差”放大。2016年以來,民間投資累計增速平均每月以1個百分點左右的速度下降,1~7月份民間投資增速僅為2.1%,如果照此趨勢,全年民間投資增速有可能降為負值。
研究發現,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復蘇,資金“脫實向虛”的情況在2016年不僅沒有減輕,反而進一步加劇。全社會新增融資中很大比例進入房地產開發,其他行業活動的新融資規模相對有限。
今年1~7月,房地產開發投資資金來源與社會融資總額的比值達到78%,高于歷年同期的水平。此外M1和M2增速“剪刀差”持續擴大一定程度上從貨幣供給的角度反映了資金“脫實向虛”情況的惡化。房地產市場交易的火爆,導致家庭部門的定期存款轉化為房地產商的活期存款。
數據顯示,2016年商業性房地產貸款余額激增,金融機構新增貸款中近一半流向了房地產。2016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7.5萬億元中,有至少2.3萬億元投向了購房貸款,占新增人民幣貸款的31%,加上1.1萬億元投向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貸款,合計至少有46%的貸款投向了房地產市場。可見,加劇資金“脫實向虛”是本輪房地產復蘇的又一重要風險,可能會加劇總體經濟下行壓力。
“地區經濟斷崖式下跌風險依然存在。”范志勇說,全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部分省份國內生產總值出現斷崖式下跌。特別是山西和東北等地區GDP名義增長率低于實際增長率,陷入實質性通貨緊縮。地方經濟增速長期放緩不僅導致居民收入長期放緩甚至絕對下降,地方政府的收入亦會下降,削弱地方政府實施宏觀經濟政策的能力。
“對遭遇斷崖式增速下滑的地區給予必要的財政支持。”課題組稱,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面臨崩塌現象的地區通常也是在“三去一降一補”工作中任務最重的地區。在此背景下,應該更加關注局部區域財政收入崩塌的問題,特別是基層財政收入突變帶來的各種民生問題,建議設立過渡期基層財政救助體系。適度弱化財政收入的目標,防止地方政府通過加大稅收征收力度和非稅收等方式,變相增加企業的負擔;財政支出從投資導向轉向民生導向,利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加速低度廣泛的大福利體系的構建,利用定向寬松的財政政策加大養老產業、健康產業以及中高端服務業的發展,釋放相應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