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或將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權,使之進行自發調整。不僅熱點區域將出臺降溫政策,一些庫存規模大的城市,也將可能推出刺激性政策,幫助去化。
房地產市場的異動,已經引起高層的關注。
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專家與省部級干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研討班學員進行座談。專家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
專家強調,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我們要深刻認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把思想認識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決策部署上來。
專家指出,要著力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扎扎實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突出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綜合運用安全、環保、質量、能耗、產業政策等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動過剩產能退出,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做好職工安置、債務處置和獎補資金使用工作。要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盤活存量資產、發展股權融資,多措并舉,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要聚焦脫貧攻堅、農業、新產業、軟硬基礎設施等領域,加大投入力度,集聚資源加快補齊短板,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
針對房地產去庫存,專家稱,“要堅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逐步化解房地產庫存,著力實施好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以解決城鎮新居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構建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繼續加大棚改安置和公租房保障貨幣化力度。”
此前的9月6日,住建部官網發布貫徹《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的實施方案,其中提到,“根據房地產市場分化的實際,堅持分類調控,因城施策。”而專家在9日的講話中也提到了“因地制宜、因城施策”。
有分析認為,中央或將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權,使之進行自發調整。不僅熱點區域將出臺降溫政策,一些庫存規模大的城市,也將可能推出刺激性政策,幫助去化。
分化的基本面
今年7、8月份以來,土地市場在上半年的基礎上繼續升溫。根據某地產的統計,截至8月25日,今年全國共誕生208宗溢價率超過50%的地塊,分布在25個城市,全部為一二線城市或者輻射區。
房屋交易市場則在連續三個月降溫之后,首度出現升溫跡象。8月,相關機構監測的30個典型城市,新房住宅成交面積環比增長9.2%。隨著傳統旺季“金九銀十”的到來,市場似乎出現全面反彈的端倪。
但這僅僅是房地產市場的一個側面。另一邊,大量三四線城市面臨著去化壓力。
截至2016年7月底,研究院監測的35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24478萬平方米,同比減少5.6%。但分城市來看,一線城市庫存同比減少18%、二線城市減少4.5%;三線城市的庫存不降反升,微增0.1%。
其中,北海和西寧這兩個城市去庫存周期都超過了兩年。相比之下,南京、合肥、南昌三地的去化周期還不足5個月。區域差異可見一斑。
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不同城市之間,樓市供需的基本面已發生根本變化。一線城市和核心二線城市的庫存大量消耗,供應缺口明顯,不僅房價上漲壓力巨大,土地也因稀缺而遭到爭搶。大量非核心城市和三四線城市,則面臨著巨大的庫存壓力,即使下調價格,去化進程仍然緩慢。
這正是“因城施策”的大背景。專家認為,高層連續提出這一說法,表明或將賦予地方政府更大的政策自主權。
就下一步的政策走向,他認為,在南京、廈門、武漢等城市出臺調控政策之后,未來還將有更多的熱點城市跟進,從而抑制市場的過熱局面。而此前“風平浪靜”的三四線城市,也可能推出刺激性政策,來推進去化。
引導資金流向
專家指出,經濟形勢的低迷和房地產市場的火熱,形成鮮明對比。從資金動向上看,很多實體經濟的資金從開發和銷售兩端進入房地產市場,不僅削弱了經濟活力,也使熱點城市的樓市形成一種畸形的局面。
專家認為,在低利率的環境下,當前的流動性仍然處于過剩狀態。“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提法,意在將這些資金引入實體經濟的各個領域,從而增強經濟活力。
其中,“脫貧攻堅、農業、新產業、軟硬基礎設施”等領域,將可能成為資本的主要流向。
在多數分析人士看來,在上述表態中,房地產市場雖然最受關注,但真正的著力點仍然是宏觀經濟大局。該表態體現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在臨近年末的節點上,預計未來相關領域將定向出臺稅費、信貸等方面的針對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