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進城,說起來很容易,但想要真正享受到所在城市的“市民化待遇”卻并不容易。近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就實施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財政政策印發相關意見,為進城農民享受市民化待遇給出了一系列福利政策。據了解,山東將把公租房保障范圍擴大到持有居住證的農業轉移人口,符合條件的進城農民可申請承租公租房或申領住房困難家庭住房租賃補貼。
拿居住證參加醫保,和當地居民繳一樣的錢
讓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不少農業轉移人口進城的初衷。相關調研結果顯示,在山東,為了讓子女能接受良好教育是農民進城落戶的第一驅動力。上述意見中提出,將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而且,從今年起,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現“兩免一補”資金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
醫療、養老……這些都是進城農民時刻關注的焦點話題。上述意見中提出,對于居住證持有人選擇參加當地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按當地居民相同標準繳費,各級財政將按當地參保居民同樣的標準給予補助。而且,山東還將加快落實城鎮職工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和異地就醫結算辦法,積極推進參保人員跨制度、跨地區轉移接續基本醫療保險。
在養老方面,上述意見中提出,將把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或符合條件的靈活就業農業轉移人口納入企業養老保險等城鎮社會保障制度覆蓋范圍,不僅如此,還會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補助政策,省級財政按照符合領取居民基礎養老金條件的老年人口數和相關補助標準對市縣予以補助,市縣政府負責落實繳費補貼政策,并為困難群體代繳養老保險費。
符合條件的進城農民,可申領住房租賃補貼
對于不少進城農民來說,在“住”這方面遇到的困難比“衣”、“食”、“行”都大。怎么才能讓進城農民不僅“進得來”、還能“住得下”?在這一方面,山東將鼓勵農業轉移人口通過市場購買或租賃住房,采取多種方式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居住問題。上述意見中明確提出,各市要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本地城鎮住房保障范圍。將公租房保障范圍擴大到持有居住證的農業轉移人口,符合條件的進城農民可申請承租公共租賃住房或申領住房困難家庭住房租賃補貼,省市財政部門將按照實際承租或領取補貼人數分配相關補助資金,支持進城農民平等享受公租房保障政策。省級財政在安排保障性住房專項資金時,也將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尤其是城中村、城邊村、建制鎮等棚戶區改造任務重的地區給予重點支持。
另外,在就業方面,在就業地辦理就業失業登記的進城農民,可免費享受政策咨詢、職業介紹等公共就業服務,并按規定享受職業培訓、創業擔保貸款及財政貼息等扶持政策。
有土地承包權的農業轉移人口可享農業補貼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將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承擔。據了解,山東將按照責任共擔、適度均衡的原則,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其中,將強化企業社會責任,依法為建立勞動關系的農業轉移人口繳納社會保險費用,落實農民工同工同酬權利。
強行要求進城落戶的農民轉讓土地承包權等“三權”?絕對不行。上述意見中明確提出,各地要扎實做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不得強行要求進城落戶農民轉讓在農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或將其作為進城落戶條件。對擁有土地承包權的農業轉移人口,按規定繼續享受以土地為發放依據的各類農業補貼。
另外,上述意見中還提出,要通過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逐步建立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的相關權益退出機制,積極引導和支持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相關權益,促進相關權益的實現和維護,但現階段要嚴格限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除此之外,還要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進城落戶農民在城鎮居住、投資、創業,鼓勵農民帶資進城落戶。